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威海如何深化校地融合?来听听哈工大校友们的见解!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6月14日,纪念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百年暨2020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正式启帷。适逢哈工大建校百年之际,80多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哈工大校友代表在我市深入考察、与我市企业开展深入对接,围绕“深化校地融合,助力创新发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献计献策。

13日至14日两天,记者分别采访了8位哈工大校友代表,聆听他们在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见解。

哈工大原校长、哈工大(威海)校友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杨士勤--聚焦高精尖 做实产学研

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领域纵深广阔,具体应该如何发力?杨士勤提出,应该把高新技术、自主技术作为合作方向,把产学研合作做精做实。

杨士勤说,当前新经济形态不断出现,很多产业利润空间巨大,但绝不是有钱买了设备,就可以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如果企业没有独到的技术,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甚至落后一步就会亏损百倍。聚焦高精尖技术开展校地合作,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具体方法,他认为,有些企业往往首先忙于生产,技术储备相对薄弱,容易被“卡脖子”技术难倒,而高等院校则正好相反。通过政府开展的推介活动,可以让更多企业、高校开展有深度、有实质性进展的校地合作,让双方把各自长处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实现优势互补。这样一来,企业有了更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独门技术”,就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

聚焦高精尖,就离不开产业和人才。杨士勤建议,可以在威海现有的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出台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组织一些现场观摩活动,让人才到实地走一走,效果会更好。“我很有信心,如果大家到威海来,一定会喜欢这个城市、在这里工作生活。”他说。

哈工大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威海人才协会会长 杜善义--扩大“朋友圈” 共圆创业梦

在哈工大百年校庆的基础上融入2020威海“英创会”,这种融合办会的方式,让杜善义颇为赞赏。

作为威海的“老朋友”,对历届“英创会”的思路,杜善义并不陌生。“以往,‘英创会’邀请来的都是专家、学者,今年则提高了平台层次,直接与哈工大联合举办,这对双方发展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说,哈工大作为一所高校,有人才、科研成果,更有研究平台,和单单引入人才个体相比,今年“英创会”带来的效果将是全方位的融合升级。

全方位升级带来的是更强大的发展动能。杜善义认为,借助本次“英创会”,双方校地合作的发展思路将更加明朗,“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友圈’,和高校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让更多人才参与威海的‘一条创新链’‘一个创业梦’。”

采访中,杜善义对威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不时流露出来。在他看来,威海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应该把这一优势继续做大。“近年来,威海主动寻找新动能,创造产业链,打造出了一片适合创新创业的沃土,这也是威海最吸引我的地方。可以继续把优势做大,吸引更多人才。”杜善义说。

哈工大原副校长、哈工大(威海)首任校长 强文义--为城市发展培养“智慧大脑”

“人才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学办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为城市发展培养一批‘智慧大脑’,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强文义说。

强文义提出,哈工大在全国有校友近30万名,其中哈工大(威海)也已培养出各类人才近5万名。这些校友不论身处何地,都因母校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结。这些人才、尤其是哈工大(威海)的人才,都可以作为威海的后备“人才库”,一旦扎根威海,还会形成“磁铁效应”,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来到威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这次大会就是威海让人才汇聚、扎根的一次良好契机。”强文义指出,威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哈工大也是一所开放的学校。这次大会为哈工大一校三区与威海城市建设提供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互补互助、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让这些人才更加了解威海。

他介绍,新能源、信息产业和新型制造业等都是哈工大的优势专业,威海可以依托自身地域和产业优势,和高校在这些领域大力开展合作,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威海新工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哈工大副校长、哈工大(威海)校长 徐晓飞--把校地合作做得更强更扎实

开园三年多以来,已有9个研究院、20多家企业入驻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入园企业入园合同总额达到2.1亿元。徐晓飞说,变化背后,正是推动哈工大(威海)校地合作的重要“法宝”——深耕实体合作项目,让产学研合作更强更扎实。

徐晓飞介绍,目前,园区内的项目涉及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哈工大(威海)优势学科板块,不少企业都是依托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发展起来的,和威海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密切相关。3年多时间就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校地双方持续深耕细分领域、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密不可分。

徐晓飞认为,威海可以继续加大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举办会议等形式,在更多领域搭建起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桥梁,但这种合作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更具实效。

“35年来,我们的发展受到了山东省、尤其是威海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现在我们更要主动加强校地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徐晓飞说,哈工大(威海)将通过提供核心技术和产品原型、和企业联合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把双方的校地合作越做越扎实。

哈工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北京国富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 熊焰--让校地双方信息交流无缝衔接

当哈工大百年校庆遇上2020威海“英创会”,熊焰深深感到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要不是来到威海,还真遇不到这个好项目。”

13日上午,熊焰在和企业对接过程中,了解到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降温涂料的项目,颇为动心。“现在我们的合作意向已经基本确定,下一步就在威海进行中试,逐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熊焰介绍。

这样一次“邂逅”,给了熊焰不少启发:校地合作能结出多大的果子,关键在于信息是否畅通。熊焰说,希望威海使出浑身解数,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深化合作模式,围绕各自发展目标,在人才、技术等方面探索更精准的深度合作,推动校地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哈工大作为一所国内外知名院校,有不少科研项目可通过转化,为威海锦上添花。”熊焰建议威海给予科研项目以政策、资金支持,实现小资源撬动大利益。

哈工大校友、山东省环评专家库专家、山东佛士特环保处置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军明--校地合作要打好生态基础

校地合作说来简单,但优质科研资源十分抢手,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从事环保行业的刘军明建议,要格外重视城市的环保产业发展,把长处做得更长。

在他看来,威海产业结构优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当前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科研项目也要更加注重环保。威海在这方面独辟蹊径,无疑成为高校眼中承接优质项目的不二之选。

“生态是重要基础,真正吸引产业,还应该在生态立市基础上以精致谋市。”刘军明认为,精致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只在市区,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也要充分重视。在环保处置方面,要做好工业和农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投建生物燃气项目、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处理利用项目,提升需求与能力相匹配、平常与应急相兼顾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防止二次污染,建立大生态循环圈,实现工业和农业绿色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工会和校友工作负责人 张敏--筑巢引凤 让威海成为更多人才的“乐土”

作为哈工大校友,张敏是威海的老朋友了。张敏说:“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威海,每次来就像回家一样舒服。”

张敏建议,深化校地合作,要让每个人才来威海都像“回家一样舒服”。“威海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科研环境和人才环境都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在威高集团、威海产业创新展示中心等地的参观考察,张敏对威海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印象深刻。

他表示,哈工大作为工科学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和医疗健康领域展开校地深入合作。威海要筑巢引凤,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为科研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让威海真正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土”,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这次哈工大深圳校区来了十几位校友,大家都带着合作的意向而来。”张敏表示,将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更多校友建立与威海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推动校企全方位合作,助推企业对接新资源,真正实现校地共赢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