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 无障碍阅读

传递“接力棒” 助力加速跑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7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这几天,小馆村妇女主任潘守青正忙着组织乡村车间的员工们排练节目,正好赶上发工资的日子,大家心里更是美滋滋。“以前村里穷,我们这些妇女烫个头都不舍得花钱,现在在家门口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党支部的带领。”潘守青说。

在潘守青的印象里,过去小馆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落后、村庄环境脏乱差,是典型的“散乱穷”。自2015年高区党工委派驻第一书记后,两任第一书记持续接力,与村党支部同心协力,推动村庄发展。小馆村先后被评为“威海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威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抓党建:化解矛盾打造过硬支部

“驻村后我发现,村子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关键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好班子。村干部不按时坐班,议事不透明,组织生活也开展不起来。”第一任第一书记郑立杰说。

为找到党支部软弱涣散的症结所在,郑立杰与班子成员和支部党员逐个谈心,发现根本原因就是班子成员存在派系斗争,各自为己,沟通交流少存在很深的芥蒂。

为解决派系矛盾,郑立杰建立了“谈心纠错会”机制,郑立杰作为中间人发起会议班子成员推心置腹,指出各自的缺点、工作中的错误,并要求改正。“郑书记作为机关下派干部和公证人,不会偏袒谁,对于确实存在的错误,由他这个公证人指出,大家都很信服,也会虚心接受改正。”村委会主任潘传会说。

大家在会上相互指问题、提建议,把长期积累的牢骚和不满都发泄出来,并一起探讨解决办法,增进了理解,也解开了心结。

谈心会结束后,郑立杰又趁热打铁,指导村“两委”建立了周例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促进民主决策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逐渐消除班子成员之间的隔阂,让班子变得越来越民主团结。

20187月,来自高区工委宣传部的慕东峰从郑立杰手中接过第一书记的“接力棒”。驻村后,慕东峰通过带领支部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史和十九大报告等,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带领班子成员外出学习,提高带头致富能力。

在建强班子的基础上,针对支部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慕东峰与村两委共同商量,党员要亮明身份设岗定责,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针对支部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多年未发展党员的问题,与村支部委员一起,先后引导335岁以下青年农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把村委委员培养成预备党员。

通过两任“第一书记”的持续努力,如今的小馆村班子更加团结,党员们积极认岗履责,在管理村级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兴产业:盘活资源持续“造血”

过去的小馆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集体负债4万多元,70多户人家中60多户是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郑立杰对刚踏进小馆村的贫困景象至今记忆犹新:村路破旧不堪,环境脏乱差,村民没有工作,贫困户家里墙皮脱落,饭桌上看不见一点肉……

如何让这个位置偏远的贫困村尽快富起来,成了两任“第一书记”和“两委”一班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努力用新的思维方式给村里带来新的发展模式。”郑立杰说。他和村两委共同研究,为小馆村确定了“内挖潜力、盘活资源、借力发展”的思路。

为摸清村里的资源,村两委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查阅资料。在基础上,利用村内原有坪塘打造了两处垂钓基地,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2万元;利用村内良好生态优势,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近100亩,年增加群众收入50万元。

尝到甜头的村两委更加坚定了盘活资源、增加收入的信心。为破解村民多年来面临的“挣钱就顾不上家,顾家就挣不了钱”的难题,村两委决定盘活村委闲置房屋,招商引资打造“乡村车间”。但是小馆村位置偏远,大企业不愿意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郑立杰结识了为惠普公司做配套的大振电子负责人。起初,企业对进村建厂并不“感冒”,但一次次上门做工作,解释了村里房租低、劳动力多、成本低等诸多优势,终于打动该负责人。目前,小馆“乡村车间”年产值达到120万,净利润达14万,带动村民就业近30人,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

如果说郑立杰的到来为小馆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慕东峰的到来则让小馆村的产业发展有了质的提升。为了规范乡村车间的安全生产,慕东峰带领村两委积极协调宣传部、工会等部门,投入资金1万元多,为乡村车间配套安全生产制度刊板,为每名职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决了乡村车间职工的后顾之忧。2019年,他们还积极向高区管委申请10多万元资金支持,对乡村车间进行整修加固和提档升级。

不仅如此,在两任“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小馆村两委还坚持能人带动,由村干部带领群众参加园林维护、工地劳务等,年增加收入80余万元。

惠民生:因地制宜提升发展内涵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小馆村两委也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农村工作的终极追求。

“到村后我的第一印象是落后,村里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由于多年缺少维护和保养,已经破损不堪,村里喝的自来水来自一口浅水井,水质很难得到保障。”郑立杰回忆说。

为把基础建设做好,村两委成员对村庄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列出了清理淤积河道、更新废旧健身设施、硬化村庄道路、升级改造路灯等重点工作。“仔细盘算下来,要完成这些工程得花三四十万。我们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这个钱对村里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单靠村子自身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郑立杰说。

为尽快筹集到资金,郑立杰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拿着施工方案和造价预算,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区建设局协调挖掘机械对450余米河道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区市政局争取行业扶贫资金对800米主要山路进行了硬化;申请资金30万元,打了一口110米的深水井,让全体村民喝上放心水;修建了自流灌溉设施,使村子200余亩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田。在施工过程中,村党员干部主动承担起了监督责任,把这些工程真正建成民心工程。

村里的设施完善了,慕东峰则带领村两委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提升村庄发展内涵上。“一个村庄有自己独特的乡风文化,才算的上有‘灵魂’。”慕东峰说。原来村内主干路房屋的墙体要么脱落,要么脏乱,影响了村容村貌,他联系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学生到村绘制了“文化墙”,为村容村貌增添光彩和内涵。还带领支部向宣传部申请资金,在主干路旁张贴乡村文明、村史等看板,展现了小馆村的历史、文化和家园变化。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活动,他和班子中的妇女一起组织了市区两级送戏下乡活动,开展了两场纳凉晚会。

如今的小馆村乡风日渐文明,文化日渐繁荣,村里先后有8个家庭和村民被区里评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