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 无障碍阅读

渔家人吃上“文化饭”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9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大家看,这就是被誉为‘中国生态民居活标本’的海草房。”翻译人员话音刚落,前来参观的德国文化访问团成员纷纷拿出手机,对着近处的海草房拍了起来。

近日,一个德国文化访问团到荣成市东楮岛村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团参观了海草房民居、海洋牧场、渔家乐,品尝了地道的渔家宴,感受到了中国胶东地区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来自西非、俄罗斯、挪威、韩国等地的国际友人慕名而来。这个三面临海、总占地0.98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到底有什么神奇“魔力”?彰显出怎样的文化自信?

百年海草房留住“乡愁”

东楮岛村位于荣成市石岛管理区宁津街道最东端,海岸线长10公里,拥有400多年的历史。走进这个180户、460人的渔村,如同行走在岁月的长廊里:色彩斑斓的海石垒成的墙壁,古朴中透着厚重,灰白蓬松的海草像斗笠戴在石墙头上,为村民遮风挡雨。

东楮岛现存海草房144户、650间,是胶东地区海草房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海草的耐腐蚀性极高,因而海草房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的特点。这么多海草房如何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2006年前后,随着渔村经济发展,村民逐步富裕,不少村民搬进了二层小楼,部分海草房就被闲置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无人打理,有的海草房面临倒塌危险。“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咱东楮岛的根儿,得让它传下去。”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实行两套方案:有能力修缮的村民,可以在海边免费捞海草;没有经济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把海草房卖给村集体,由集体负责修缮。

在村里,记者看到有三个老手艺人往屋顶上苫海草。70岁的老手艺人程师傅介绍,海草房民居整个建造过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像苫海草这一项就得一周时间。

历史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2007年以来,东楮岛先后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国内“乡村记忆工程”首批20个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村镇试点之一。

留住“乡愁”,更要传承“乡村记忆”。“谷雨时节,百鱼上岸”。4月20日上午,一声鞭炮响彻小岛上空,东楮岛一年一度的“谷雨节”渔家盛事拉开帷幕。车队从游客中心缓缓驶向海边,一路行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路旁挤满游客。“仪式非常隆重,我们从中感受到渔民对于大海的敬畏和感恩。”来自北京的一位游客感叹道。

“谷雨节”渔家盛事、花饽饽比赛、剪纸比赛、连续举办两届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论坛”……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令大批游客、书画摄影爱好者和学者流连忘返,也让央视、湖南卫视等真人秀节目和《咱村的女消防官》等多部电影不远千里来此拍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珍视文化、重视传承的东楮岛人,让古老的渔家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让渔家文化声名远播,焕发出勃勃生机。

思路一变“海生金”

驾舟踏浪,戏逗河豚,海中采摘,池中摸鱼……“五一”期间的东楮岛海洋牧场人声鼎沸,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尽情体验渔家生活。打了半辈子鱼的渔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再平常不过的渔家生活竟如此受欢迎。

位于桑沟湾南岸的东楮岛海洋牧场,海域面积200公顷,拥有国家一类水质和各类鱼类资源。2017年,东楮岛村投资1200万元建设海上平台、海洋牧场展示厅、游艇码头等海上旅游设施,配套购置1艘18.8米的休闲海钓船,打造集海底观光、休闲垂钓、游客接待、商务会议、餐饮服务、海洋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从空中俯瞰海洋牧场中央的半潜式多功能海上平台,犹如漂浮在蔚蓝大海中的一把“金钥匙”。游客既可以通过最底层的水下观光平台近距离观看海底生物生长情况,也可以在1600平方米的上部平台采摘、品尝海产品和垂钓,体验耕海牧渔的乐趣。

如今的东楮岛海洋牧场是国家级海洋牧场、国家级海钓基地和全国休闲示范基地,也是东楮岛村渔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平台。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东楮岛村党支部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海水养殖、休闲渔业、观光旅游等产业融合,以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海陆联动,优势叠加。

目前,村内渔家乐、海草房民宿旅馆经营业户达77户。渔家乐经营业主王本宽告诉记者,以往在近海捕鱼,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辛辛苦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家从事渔家乐,一年轻轻松松就收入3万多元。2017年,东楮岛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村集体收入3000万元。

记者走进了东楮岛一家海草房民宿。一推开院门,就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墙壁上挂着渔网,院里一角放着木桌木椅、老式石磨,一口大水缸倒扣在院中。屋内刚来了几位来自湖北的游客。

今年“五一”期间,惊喜无限的海洋牧场、古色古香的老街、原汁原味的渔家饭吸引了8670余人次的游客。2017年,东楮岛共接待中外游客超过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5万元,获评“CCTV2017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最美渔村”称号。

富口袋不忘“富脑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对渔家文化无比热爱而十分自信的东楮岛人深谙其道: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要把文化种子撒入精神土壤。

深棕色正方形的小木牌上,红色的党徽格外醒目。木牌正中间放着一个大大的二维码。记者拿出手机扫一扫,呈现出“海品鲜”渔家乐的信息。第一条就是党员个人信息,“姓名:杨华,入党时间:1992.2,个人征信:A,党员先锋指数:100。”

“游客一扫二维码看到我的党员身份,咱党员就得带好头,做好文明服务、诚信经营。”杨华说,这个党员牌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东楮岛党建、制度、宣传三管齐下。党建层面,党小组划片承包公共绿化带环境整治,巡察督导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现象,党员带头去海滩捡拾垃圾,党支部和党员以身作则、躬身践行,引导带动村民向上向善。制度层面,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集体议定村规民约和信用管理办法,实行信用积分制,环境卫生、家庭和睦、规范经营等内容全部纳入考核评比,信用积分与福利、入党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直接挂钩,引导村民规范言行,讲树新风。宣传层面,利用公益广告、墙体绘画等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咱做生意得讲诚信、不能欺客。信用分数高评上了诚信示范户,不仅村里给奖励,游客也更愿意来我家。”民宿经营业主王进龙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如今的东楮岛,邻里守望相助、“好媳妇”“好婆婆”屡见不鲜,诚信经营已成自觉,文明新风滋润海岛、凝聚人心、推动振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