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拿“泡”在一线搞创新
——记威海港集团有限公司新港分公司创新工作室主任、流机主管杨新能
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港口码头生产一线一干就是33年;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是威海港第一位“富民兴鲁”劳模代表,带领的班组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榔头”;他是一名勇于创新的“技术大拿”,带领杨新能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骨干完成15项技改,为新港分公司节省20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他,就是威海港集团有限公司新港分公司创新工作室主任、流机主管杨新能。
党代会刚刚闭幕,闲不住的杨新能立刻投入到生产作业一线中去,与同事们制定2017年技改创新计划。“听了党代会报告后,我感觉特别振奋!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我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会更加珍惜这份工作,为港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杨新能说。
33年扎根一线,哪里最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刚到威海港工作时,港口机械化程度很低,装卸工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凭着对港口的热爱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新能在装卸工人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且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咱不能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把工作干好,任何时候都不掉链子。”杨新能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1988年,杨新能被调到铲车班担任铲车司机。为练就过硬的技能,他整日与铲车“泡”在一起,把铲车当成“伴侣”,只要有空便琢磨它的性能,练习技巧,同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半年后便成为业务骨干。在从事装卸作业的30多年里,他创造了零事故的记录。
新港码头启用之初,设施不齐全、作业环境艰苦,然而,无论接到多难多重的任务,杨新能总是第一时间组织铲车班组的8名成员奔赴作业现场,没有一句怨言。
2003年8月份,正值高温季节,一艘朝鲜籍货船到港卸煤,仓内温度近40度,且船舶条件非常差,杨新能二话不说,第一个下舱,一干就是8个多小时。在作业中为躲避障碍物,他不慎将前胸碰伤,当时痛得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大家都劝他到医务所检查一下,他考虑到装卸任务非常紧迫,硬是忍着剧痛圆满完成了任务。
走上管理岗位后,杨新能始终没有离开过生产一线,节假日他几乎都是在码头上与工友们在一起度过的,30多年来,他在一线工作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多得多。
发挥劳模精神,培养出一个又一个“顶梁柱”
“师父当时教给我的铲车操作技术、设备排故技巧、省油驾驶小窍门等,都是从工作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一提到杨新能,他的徒弟、新港分公司铲车司机王毅感慨道。
王毅这番肺腑之言,是杨新能带徒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实践中,杨新能认识到,一个团队单靠少数技术好、手艺强的人不行,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熟练技术,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
为满足作业需要,杨新能一次带徒4到5人,遇到作业忙季,就和徒弟吃住在一起,每个操作技巧反复讲、每个环节反复练。“只要他们想学,我一定全力支持!”杨新能说。
扎根基层30余年,杨新能培养的徒弟已经从毛头小伙成长为公司一线生产的“顶梁柱”,从驾驶经验、设备排故到维修保养,他们样样在行:徒弟郑全国——威海港迄今最年轻的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徒弟马继昌——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威海市金牌职工……
作为威海港第一位“富民兴鲁”劳模代表,杨新能他所带领的班组风气正、作风硬、成为公司名副其实的“铁榔头”,他犹如一面火红的旗帜,引领了更多优秀基层员工实现了个人价值。
成为一线“小诸葛”,累计节省生产成本近200万元
杨新能具备30多年的铲车实操经验,在工作之余,他经常钻研各类生产设备的特性,每次遇到棘手的设备难题,他都会和维修部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办法,成为生产一线中名副其实的“小诸葛”。
为提高一线团队创新热情,借新港分公司全面推行班组标准化建设的契机,2015年6月,由杨新能“担纲领衔”、维修部技术骨干“唱主角”的杨新能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组建了制修组、机修组、电工组三大创新改造小组,将技改创新作为目标和计划,设立了技改项目落实推进表。
在杨新能的带领下,仅一年的时间,创新工作室先后完成了15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为公司节省各类生产成本近200万元。
研究推广技改成果的同时,杨新能经常把维修部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创新能手等跨工种、跨行业员工集中起来,在创新工作室内定期“充电”,为公司培养造就过硬的“一岗多能”的专业人才。
“师傅给我传授的操作理念和技术,让我对新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一岗多能’有了全新的理解。”接受了非常专业和系统的定向培训后,新港分公司装卸工班4班班长刘新丰受益匪浅。
在杨新能创新工作室的培育和带领下,更多优秀员工和创新项目不断落地,为公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代表感言: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哪里最苦、最累、最危险,我就要到哪里去。扎根基层钻研业务、搞创新,以过硬的作风和技能,为推动港口创新转型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杨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