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市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8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号准"贫脉"  切断"贫根"

编者按

扶贫开发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经济任务和民生任务。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加大支农扶贫投入力度,探索出扶贫工作与班子建设相结合、与农村金融相结合、与龙头带动相结合等成功扶贫脱困的新路子。3月23日召开的全市扶贫开发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扶贫攻坚工作思路、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以更高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全市上下共识,以更大力度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成为各级的一致行动。

为全面展示全市精准扶贫新成效,威海报业集团精心策划、重磅推出"民生威海·扶贫攻坚在行动"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将重点报道的视角投向全市180个扶贫村以及贫困群众,通过典型宣传、记者蹲点日记、扶贫攻坚志愿行等方式,全景式展示我市扶贫开发的工作成果、基层亮点和经验探索。行动中,记者将走进部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家中,用心记录扶贫历程,用情讲好脱贫故事,通过纸笔、镜头和微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生动呈现给市民。

今日起,威海日报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片片新建的果园大棚焕发生机,一个个惠民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这一幅幅农村新貌,正是我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成果。

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中央到基层,层层立下"军令状",党委政府庄重承诺:"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不仅仅就扶贫而扶贫,而是要把扶贫攻坚与发展相结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探索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任务:我市识别确定180个省定贫困村,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7万多户、5.65万人,让部分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事关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大局。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累计减贫3.5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1.9%,180个省定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其中50个村扶贫开发项目建成运营并初见成效。

精准发力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大兴产业才能实现稳定脱贫。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威海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立足经济相对发达、扶贫对象高度分散、基本没有绝对贫困的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子。

扭住短板 以更高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把精准扶贫作为自己的"分内事",积极探索有效的精准脱贫路子。

去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紧随其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我市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确保一年内基本实现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自我加压、不留后路,既是对中央、省委决策不折不扣的落实,更与我市推进结构性改革、以薄弱环节的快速突破推动整体工作全面提升息息相关。

经济实力相对发达,各区市发展相对均衡,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这是我市的发展现状。同时,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失能弱能比例高、自我发展能力弱,我市面临的脱贫攻坚任务同样艰巨。

"贫困人口相对分散的现状让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渴望更强烈,需求层次也不再是单纯的吃饭穿衣住房等温饱问题,而是就业、创业、产业发展需求,必须要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可以说,与全国全省一样,农业农村同样是威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新跨越,必须始终扭住短板、补齐短板,切断"贫根"。

1月13日,全市农村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安排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明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向,要求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很快,全市精准扶贫"路线图"——《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从完善机制、城乡统筹、多措并举、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等方面明确了我市精准扶贫的工作重点。

作为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我市并不满足于完成省定脱贫任务。

3月22日,全市扶贫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要求,确保在省定脱贫标准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脱贫。

如何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此次会议同时指明了路径:把扶贫工作与农村发展相结合,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加快探索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一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卷,在威海大地徐徐展开。

精准发力 积极探索威海特色扶贫路径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

围绕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出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全域城市化、改善"软""硬"环境三条具有威海特色、行之有效的精准脱贫路子。

为了彻底扭转贫困村局面,我市将特色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位于临港区蔄山镇驻地的北申格村,过去经济结构单一,但去年首届桑葚采摘节的举办,让这个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更重要的是,采摘节的举办还帮村里100多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为了帮助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今年村集体又扩大了150亩种植规模。

北申格村是临港区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推进扶贫的生动实践。立足区内各个村的农业资源基础优势,临港区因地制宜发展葡萄、西瓜、桃子、桑葚采摘等休闲农业,仅去年一年就有3个贫困村基本脱贫,805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搭上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快车脱贫的例子比比皆是。去年,高区在小馆村建起了120亩的碧根果精准扶贫示范园区,有54户、100名贫困人口参与扶贫项目并从中收益。

同样是产业扶贫,文登区以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业,以市场化的办法经营园区。文登区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规模流转农民土地,整合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涉农资金项目,进行规模集中投入,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文登区共建设12处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周边100多个村,为1000多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增加农民纯收入360多万元。

环翠区依托家家悦超市等本地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提供就业岗位;荣成市利用专项资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项目,并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村集体和贫困人口每年按股份协议领取分红;乳山市45个贫困村全部确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为此,我市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引导贫困村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农业资源占有水平,通过农民专业合作、家庭农场等有效组织形式,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共同富裕。

"对于有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迁移脱贫,在重点区域开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城边村改造过程中,我市结合征地拆迁,统筹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180个贫困村全部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带动贫困村土地流转6092亩,不仅解除贫困人口外出就业后顾之忧,还为1000多户贫困村居民年增收益300多万元。

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既需要改善水电路等硬件环境,为扶贫开发夯实基础,更需要激发斗志、树立信心,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硬"环境提升和"软"环境打造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专家讲解农业生产技术,开展电商知识、就业技能等培训,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致富能力。

"无论是哪种模式,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威海特色精准脱贫路径的引领下,我市细化探索出股份合作、村企合作、能人带动、订单生产、项目捆绑、劳务输出等十大扶贫开发模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凝聚合力 奏响扶贫开发"大合唱"

扶贫开发是一场"大合唱",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齐心协力唱好"多声部"。近年来,我市财政资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同步发力,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合力。

文登区大水泊镇岭上王家村经济来源单一,是全市18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2015年,村里的合同猪养殖项目列入财政专项扶贫开发项目,共获得省、市、区三级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运营、当年见效,2015年纯收益达到15万元,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岭上王家村走上致富道路,是我市对180个省定贫困村实行重点帮扶的一个缩影。

"财政资金专项扶贫并不是简单地给钱了事,而是摸透各村情况,在充分尊重镇村意愿的基础上,指导贫困村编制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引导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明确带动方式、受益分配等,最终确保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行业扶贫也是我市大扶贫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汪疃镇王家产村,17户村民常年处于线路末端,供电质量差、损耗高。威海供电公司成立专题公关小组,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终于让村民用上了安全电、放心电。

为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我市将道路交通、饮水用电、信息通讯、文化体育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重点扶贫任务分解到相关行业部门。2015年,全市投资1.1亿元,为146个贫困村实施了电网改造、道路整修、特色产业开发、问题设施修缮、农村危房改造等行业帮扶措施。

致力于构建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我市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力度,把扶贫工作与培养年轻干部结合起来,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充实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年轻干部成长与推动扶贫开发双赢。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文登区米山镇姜格庄村的真实写照,几届村"两委"班子都提出路面硬化的目标,但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没有兑现,严重挫伤了群众对支部的信任。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书记"花健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多方争取,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对村内主干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绿化、亮化。

村庄环境改善了,群众对村党支部干部有了信心,村"两委"成员说话做事也有了底气。这时,花健和村"两委"成员又开始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上动脑筋。

姜格庄村有苹果苗木种植传统,然而,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分散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发展。对此,花健指导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了星火林果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如今,姜格庄村育苗面积达到800多亩,种类达10多个大类、30多个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苗木专业村。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攻坚战的事例每天都在上演:

乳山市大孤山镇南口村在"第一书记"黄金元和派出单位的资金支持下,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荣成市大疃镇西塔后村"第一书记"丁健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促成多家旅行社与村里达成输送客源协议,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120多个……

加大"第一书记"派驻工作力度的同时,我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持续开展市直单位帮扶村活动,2015年直接投入帮扶村的款物价值1019.6万元,帮助帮扶村引进产业项目220个、资金4233万元。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出力献策,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社会资源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汇集,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正能量。

百姓点赞 脱贫攻坚开启致富路

阳春三月,走进正棋山风景区脚下的张家山村,如诗如画。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穷山村——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张家山村村民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

变化从整村扶贫开发开始。2014年,环翠区温泉镇政府根据《威海市农村脱贫工作方案》要求,成立专门工作组进驻张家山村,与该村"两委"班子一道进行深入调研,重点实施生态统筹立体扶贫开发,规划建设了200余亩的采摘园、果园,引导百姓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过去一块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现在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村民张华新激动地说,如今,自己不用出村就能抽出闲暇时间参加合作社的劳动,赚点"外快",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

与张家山村村民不同,临港区黄岚办事处山马埠村村民们触"网"上线,通过耕田爱心网店超市,把自家的土特产卖出了高价钱。

为了有效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临港区创新开发农村电商进村扶贫新模式,通过引进有实力的电商进驻贫困村,将农产品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拓宽村民增收途径。

临港区的探索,是我市实施就业创业扶贫,解决贫困家庭增收缓慢问题的缩影。全市近两年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左右,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转移近3000人。

全域城市化促脱贫同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利用棚户区改造、库区移民等政策机遇,我们加快农村搬迁改造步伐,打造新型社区,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群众生活条件。今年规划实施35个村的搬迁改造工程,其中南海新区将环海路以南21个村搬迁改造成10个新型社区,目前已有2个村分房到户,年内还有8个村可以分房到户。"文登区农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丧失劳动能力人员贫困问题,我市实施低保政策兜底扶贫,全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500元,使2.45万低保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脱贫攻坚,两年完成。一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正在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