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常态下发展最强音
威海湾畔,百舸争先。当好"走在前列"排头兵,站稳全省"第一方阵",威海的使命不寻常。
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全市上下逆风扬帆,坚持"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不动摇,强力推进四个"三年突破",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历史机遇,深耕中韩自贸试验田,成就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攻坚克难抓发展。2015年,威海在新常态的赛道上跑出了不一样的轨迹:1至7月份,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4%,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1.36%,均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3%,位居全省第4位。
科学认识新常态 站稳全省"第一方阵"
——自觉提升发展标杆,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决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具有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四大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面对大势,可顺不可逆;面对机遇,可用不可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是这样的大势和机遇。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常态"成为最热名词之一。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资源红利、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制约更加凸显,节能减排要求进一步提高……
再看威海。2014年,新常态"元年"的威海经济以9.8%的近年低点收官,但一系列数据中升与降、快与慢、新与旧的对比却意味深长:新增城镇就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继续提升,新登记私营企业创历史新高,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7:50.5:41.8……
千困难万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发展有风险、创新有风险、投入有风险,但最大的风险恰恰是停滞不前。从去年全市的经济工作会,到全市科技与创新大会、全市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推进大会、全市创业大会,"发展"成为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传递出市委、市政府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坚定信心。
"新常态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强调。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内涵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并不意味着一刀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得快一点。
"新常态下的'稳’,不等于放慢发展速度,更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坚持符合科学发展的速度,能搞多快搞多快;'进’,不等于否定既有的发展目标、既定的发展思路,而是要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继续坚持产业强市、工业带动和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等发展战略不动摇,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高端服务业,创造威海发展的新优势。"全市经济工作会上传递出这样的声音。
年初,按照省委、省政府新常态下"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牢牢站稳全省"第一方阵",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对我市来说,最现实的表现应该是"缺凤少鸟",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招凤引鸟"。这对我市既是压力和挑战,更是优势和潜力。
挑战当前,全市上下自我加压,争先"跳起来摘桃子",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来确保"稳",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来推动"进",努力实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市在确定今年的目标时,提出了预期目标和工作目标两个体系。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10%左右,以此作为全年工作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把2014年实际增速作为工作目标,不能低于2014年,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
各区市也纷纷开展寻标对标活动:市级面向江浙和省内青烟潍三市寻标对标,学习经验,增添动力,确保站稳全省"第一方阵";各级各部门放眼全国全省寻标对标,全面学习,奋力赶超;广大企业向国际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学习,努力做大做强;广大机关工作人员向先进个人和本行业的榜样学习,每项工作都争取做到最好。
立足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我市集中推进突破东部滨海新城,突破文登同城化,突破威海南海新区,突破乳山产业结构四个"三年突破"战略,同时引导各级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既要善于在传统工作中找提升点,更要努力在创新领域找突破点。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以工业化、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终实现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威海已经具备了"走在前列"的条件,更有了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局面的信心。
积极适应新常态 转方式调结构鼓点铿锵
——积极顺应信息化变革、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召开了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推进大会,全面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产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
每条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25%,产品合格率提高14个百分点,节省劳动力93%……威达集团的"指尖上的工厂",正逐渐从想象变成现实。
目前,威达集团开发的第一条钻夹头智能化生产线已经完成,整体改造计划正在加速推进中。2017年前分批完成现有100多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升级计划,建成50条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初步的"智能制造"。
威达集团的战略之举,是威海全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的生动缩影。"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奋斗目标,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工业并以此来带动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不仅顺应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趋势,更符合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追求幸福生活的期盼。"市发改委主任徐东明表示。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我市积极顺应信息化变革、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全面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同时启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推进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企业快速膨胀。
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一致行动。踏着产业强市的节拍,我市传统企业立足实际,加快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培植重点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集群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新常态意味着危机,然而危机中自有机遇。企业如何做强做大,率先破题?观念更新是前提,持续投入是关键,科技创新是生命。
利润下滑的残酷现实,让企业家们空前地认识到:企业要有自己的"金刚钻"——先进的生产技术。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伟认为,这是新常态给企业带来的"最重要"的机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企业自主品牌,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必走的一步,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市把"机器换人"作为提升工业标准化水平、化解企业用工矛盾的重要途径,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智能设备,每年选定2至3个行业开展"机器换人"示范推广活动,提升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转调创的关键环节,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我市坚持服务业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容并举,打破"制造"与"服务"的界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
新常态下面向未来,重点是要有新思路。不仅要以技术和创新为天,更要惟市场马首是瞻。
4月28日,由我国自行研发设计的首艘新型中韩航线豪华客滚船在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
继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后,按照国家规定,中韩航线要更换新客滚船。正是看中了黄海造船制造客滚船的高质量,中韩航线间第一艘研发建造的全新大型客滚船在黄海造船公司开工,拉开了中韩航线船型更新换代的序幕。
当前国内造船行业产能过剩,一些地方的造船企业成片倒下。然而荣成的涉船企业造船与修船并举,造船订单不足,修船订单来补,43家企业没有一家倒闭。
荣成造船业这一局面,来自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自觉的经济规律意识。几年前正是造船市场红火之时,荣成提出"修造并举,错位发展",当别人发展远洋货轮,黄海造船做客滚船、重吊船,全国范围内占据70%市场份额,同时鼓励造船企业同时兼营修船。依靠这一战略,荣成造船业正从容应对去年底以来的产业低谷。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资源,依海而兴的威海人积极深耕蓝海,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
我市坚持把壮大海洋特色产业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与省海洋与渔业厅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规划建设了10个综合性渔业园区和40个海洋特色园区,加快推进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链条式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 抢抓机遇提升开放水平
——立足对韩开放合作优势,本着"边研究、边探索、边推进、边完善"的原则,分期分批推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先行先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在威海对外开放进程中,2015年注定别具意义。适应新常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以更高层次的经济国际化来拓展未来经济成长的战略空间,是时代赋予威海的新课题。前进中的威海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不忘借助外力,谋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
今年以来,中韩自贸区战略深入实施,为威海扩大开放打开了新视野、带来了新机遇。全市上下科学审视、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中韩自贸区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月25日,在中韩两国草签的《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中,威海成为首个被写入自贸协定的中国城市,开创了双边自贸区建设的先河。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威海与仁川自由经济区被中韩两国选定为中韩自由贸易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确定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等领域同时又不限于这些领域探索和实施合作。
中韩深度合作大门即将开启,威海先行先试,顶层设计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时间,专门负责协调推动示范区建设事宜的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领导小组成立,我市依托中国社科院、商务部研究院等单位组建2个高层专家团队,积极复制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试验区的成熟经验,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经过多次与仁川开展地方经济合作谈判,7月22日,我市与仁川自由经济区正式签订加强地方经济合作议定书,商定在旅游、货物贸易、医疗美容、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时尚创意、跨境电商、产业投资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一时间,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市作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独特优势,加快推动中韩地方经济合作,成为两个城市乃至两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思路决定出路。在中韩自贸协定的大框架内,全市积极搭平台、建基地、畅通道,中韩地方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威韩合作,项目是抓手,平台是关键。对内,我市积极整合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出口加工区的优势资源,规划建设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布局中韩产业合作项目承接载体;对外,在东北亚贸易中心设立威海馆,定期举办投资促进、产品展销、对口洽淡、旅游景点宣传等活动,成为集投资洽淡、贸易促进、跨境电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今年1至7月,全市新批韩资项目46个,增长39.4%,到账韩资1.53亿美元,增长30.7%。
不仅如此。依托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集聚效应,吸引中韩投资商兴建各类专业化市场,更是呈遍地开花之势:在韩乐坊二期建设的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韩国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已吸引了140多家韩国企业入驻;威海港集团等企业已在仁川等地设立1万平方米公共海外仓;韩国大韩家保税直购体验中心在威海正式开业;投资建设好运渔乡国际商业中心,打造了全省首家海关现场监管的海货水产品交易专业市场……
作为与韩国最近的中国城市,今年以来,威海对韩自由贸易通道不断畅通,对韩口岸优势持续增强。
3月3日,威海首批对韩海运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在威海海关驻邮局办事处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顺利通关,成为继青岛、烟台后省内第三个启动出口跨境电商的城市。7月22日,威海口岸正式开通中韩海运邮路,邮寄时间与空运相当,成本比空运节省70%,成为中韩之间用时最短、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海上邮路。8月11日,中韩跨境电子商务直购进口业务开通,当日验放进口清单355票,货值约6万元人民币,威海成为当之无愧的对韩贸易第一站。
对韩特色口岸建设同样硕果累累。省口岸办将威海口岸确定为全省先行试点电子口岸,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支持威海打造韩国鲜奶第一进口口岸,积极拓宽韩国水产进口口岸业务,目前已新增19个进口韩国冰鲜水产品品种,在全省率先推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同原产地申请手续备案合并,实行"信息共享、两证合一"。
随着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政策顺利实施,威海的对韩口岸优势不断增强。今年1至7月份,威海口岸对韩贸易额142亿美元,增长19.3%。
在构建中韩贸易新高地的同时,我市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积极利用先行先试政策,推出"2+5""3+4"等"威韩连线"产品,对韩旅游休闲产业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中韩双方文化创意产业、金融、医疗美容交流合作亮点不断,中韩服务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
完善载体功能 踏上全域城市化新征程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总体目标,以全域城市化为发展方向,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着力推进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加快构建市域一体发展新格局
城市化,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大势所趋,时不我待。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明晰了一条具有鲜明威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按照"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打造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六大重点区域、十个示范镇为新载体,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疏密相间、适度集中的生态化、组合型都市区。
三年深入探索,三年砥砺前行。在5797平方公里的威海版图上,规划全域覆盖、交通全域畅通、产业全域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全域均衡的新蓝图徐徐展开。
深处着力、精准发力。作为城市发展主力军,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各区市蹄疾步稳。
依托威海中心区优势,环翠区以中心聚核心,把里口山风景名胜区作为园区、景区、城区三区共融发展的关键一环,打造为承载区域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和户外运动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登区同城化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威海市中心城区至文登区路网体系整合规划编制完成,文登区电网改造已纳入全市电网规划。基础设施加快对接,畅海路、天润路已通车或部分通车,城区所有公交和3条农村客运线路已移交市公交集团统一管理,百姓感受同城化发展释放的红利。
临港区高标准实施了道路综合改造、新型社区建设等40项城建重点工程。特别是以4平方公里核心区为突破,集中打造"一河两岸",有序推进草庙子镇区拆迁和城市业态开发,城市形态初步显现。
……
推进一体发展,轴线节点是关键。作为全域城市化和市域一体化的载体平台,六大重点区域肩负着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使命。
今年以来,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南海新区、乳山滨海新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加速跑",构筑起威海一体发展的新平台、新高地,奏响了波澜壮阔的恢弘发展乐章。
东部滨海新城是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市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今年以来,东部滨海新城全力推进7大类25项重点项目,成绩斐然:成大路、石家大道计划硬化路段的配套管网施工基本完成,综合管廊建设正式启动;逍遥湖景观工程湖面基本成形,石家河公园、五渚河公园等工程加快建设,锦绣花海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新城首个吸引人气的景观;市委党校、市中职学校、市档案中心、公共服务区一期、五渚河生活区等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建设,新城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双岛湾科技城起步区17条主次干路全部开工,千山路、万泉路、双岛湾东路南段硬化通车;4座一线景观桥梁中,3号桥正在加紧建设;11公里防潮堤完成设计,1.77公里已开工;环湾旅游休闲带完成设计,东岸渔耕文化园已开工。
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主攻滨海旅游、商贸物流、海洋生物等五大产业的同时,主动对接东部滨海新城,重点打造全长21公里的环海路、6公里的正阳路。
以建设国家级新区为目标,南海新区今年新增杭州先临3D打印等20多个项目签约,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增路网60公里,全域骨干路网五纵四横、分支路网四通八达,核心起步区大发展大布局框架基本形成。
立足自身优势,乳山滨海新区今年新签约了喜来登主题酒店、浙江中房乳山旅游综合体等7个过亿元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优化。
致力于打造城市山地公园,里口山风景名胜区加快推进建设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系统、山东省首条国家级健身登山步道,努力打造成服务市区、辐射全市的养生福地、创意高地和休闲胜地。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如何打破城乡限制,真正让农村居民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同享发展成果,成为全市上下推进城市化的重中之重。
结合就业意向调查摸底,启动了东部滨海新城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开设家政、面点等培训课程,对有就业意愿的拆迁村村民、失地农民和其他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帮助其实现就业。
7月25日,南海汽车站直达威海汽车站的公交快线正式开通,从威海到南海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进一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促进两地融合贯通。
经区实施3所中小学校和2所幼儿园新建扩建工程;高区对8个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整治;荣成建成文化产品展览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公益设施,社会福利中心7月份投入运营;乳山全面启动了"五城联创"工作,实施了投资40亿元的10大类、200多项便民工程……
时间不等人,发展慢不得。今年已过半,全市上下主动作为,干在实处,为下半年经济发展再添重彩。
优化营商环境 变改革红利为发展动能
——持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转作风、重规范、求创新、提效能,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理顺和再造政府部门工作流程;着力优化创业环境,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在新常态下,解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之外,政府营造有利于创新、保护公平的营商环境尤为重要。
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年提出"站位要高、谋事要深、工作要实、环境要优、规矩要严",为全市争当"走在前列"的排头兵指明了方向。政府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收起"错放的手",变"救企业"为"救人",另一方面加快改革步伐,"该出手时就出手",始终做好企业"娘家人"。
面对当前改革亟须破解的一些"梗塞",我市把简政放权作为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先手棋",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办个企业设立登记手续要多久?法定总时限41个工作日,文登政务服务中心亮出的承诺时限是1个工作日。
为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文登启动建设了企业设立登记联审联批服务平台,变"串联"为"并联"。项目单位在申请材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相关环节整合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可全部在当天完成。
与此同时,针对中介服务机构长期存在的行业垄断、效率偏低、收费过高等制约行政审批提质提速的痼疾,文登政务服务中心创造性地开出了设立"中介服务超市"这一药方。
"从来没感觉到这么大的竞争压力!"威海天垣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严海砺说,在中介服务超市,与其有类似服务资质的工程咨询类中介有6家,这使他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竞争力。进超市集中办公第三天,他就找到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对已登记公示的可研报告和项目申请报告服务收费进行更改下调,执行行业标准的50%。
今年召开的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推进大会再次强调,要把企业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企业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发展干,在政策、服务、融资等方面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政策是导向、是资源、是生产力,政策中蕴含着发展机遇与工作方法,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市从强化政策辅导入手,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细化、宣传力度。
及时享受到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威海名澜渔具有限公司,抓住稍纵即逝的几个商机,去年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上,合约方追加140万元的合同,预计今年公司能新增利润3万元。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多,流动资金压力尤大。市国税局做好"复制""嫁接"文章,为7000余户小微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150多万元,为7200户小微企业落实增值税优惠206万元,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腾出资金扩大投资,增加产能。
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核心是实体经济,关键在企业家。今年4月,市委组织部组织部分企业家奔赴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参加培训。"解渴!"威海万丰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训明,用这两个字为深圳之行叫好。短短几天时间,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了民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上市与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还特意将教授的课件、录音带回,组织公司高管集体充电。
为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年上半年,我市先后召开了科技与创新大会、创业大会,市级财政拿出6000万元奖励优秀人才、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出台了32项含金量较高的创业扶持政策。
为强化工业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提振企业发展信心,4月11日召开了产业推进大会,460家骨干企业主要负责人成为会议主角。党政干部联系服务企业行动顺势启动,"一企一策"的实行让780家企业为之叫好。
新常态,不是不要投资,而是要加大有效投资。现阶段,很多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意愿都很强烈,但面临着资金瓶颈。
破除瓶颈,多管齐下。今年以来,我市既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后补助、拨改投等多种渠道,创新支持企业方式;发挥好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1至5月份,全市金融机构通过上级行直贷、总行理财资金运用等方式获得资金存量105.3亿元,同比增长32.8%。
新变化来自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境界。转变发展方式,力促转型升级,威海经济开始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