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探索"要顶天立地
全面深化改革最忌"见事迟",但是,先发制人不是不顾实际、不顾规律的蛮干,更需要谋事深。
深谋远虑才能从容不迫,把握大势才能成就大事。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暨2014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指出,各级各部门只有更多地站在市委、市政府的角度,站在威海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入谋划,科学论证,才能使点子、政策、方案、措施符合威海实际,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对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作风建设看实效"系列探访的第二篇将聚焦"谋事要深",看各级各部门如何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盯上级政策的新调整主动应对,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让更多"威海探索"充分涌现。
紧盯"火车头" 考核求精准
■探访实录
2月27日中午12点半,市政府大院驶出了两辆中巴车,一下午时间,车内人员先后赴经区、临港区、环翠区和高区,实地察看了8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启动等情况。
眼下,各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和厂房内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2015年重点项目突破发展的攻坚战已然打响。
每到一处,在项目负责人的介绍过程中,市发改委重点科科长程剑都会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上几笔:哪个项目缺少用地指标、哪个项目规划审批需要解决、项目气源问题影响开工……
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产业强市和工业带动战略已深入人心,并化为全市上下实实在在的行动。产业强市、工业带动,项目是"火车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重点项目又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怎么抓都不为过。
战线从去年7月拉起:在各区市、规划、环保、土地等部门分别审查结束后,市发改委从全市筛选出240个有代表性、影响力的项目,11月份选出200个左右,并逐个到现场进行查看,最终155个项目从中脱颖而出。名单确定后,程剑和同事又马不停蹄筹备现场推进会:反复跑路线、制定计划、前期调度、形成项目简介和图像资料,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
"今年,为让项目建设实实在在起到引擎作用,我们在项目调度、问题解决以及考核办法等方面都酝酿着新的改革。"程剑介绍,改革源自一线的调研。通过调研,他们发现,虽然项目开工势头良好,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经过收集、汇总、分类,他们一共整理出了几十项问题,涉及土地、环评、资金、规划等多个方面。
不仅如此,重点项目考核中还存在一个"积弊":在半年动态调整时,对于年初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如果各区市认为项目论证不严谨或推进不利都可以将其拿掉,并不会影响到各自年终的考核成绩。
重点项目决定未来一个时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后劲,是经济发展潜力所在、活力所在、动力所在。项目提报得随意,自然无法客观反映各区市项目建设真实情况以及招商引资真实成果。如果考核不客观、不真实、不严肃,何谈推进效率、保证质量?又何谈实现产业强市、工业带动?
对于市发改委这样的综合经济部门来说,不光要把全市重大战略谋划深,把措施研究细,更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多一些全局和整体考量。对于重点项目来说,创新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从下月开始,每季度我们将对各区市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考核,项目的开工率将是重要考核内容,市级重点项目一季度末开工率必须达到80%,二季度末必须达到100%,到期未能完成将扣减相应考核分数。同时,项目一旦确定,将无法撤出。"程剑说。
"今年,我们在市级重点项目管理方面,在继续推行去年'数量不再封顶、不搞市区平衡、实行动态管理、强化实物量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推出考核项目开工率、新上项目和投产项目、实物工作量以及动态调整的科学运用等四项新机制。"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徐东明表示,考核不是目的,要将考核方案的压力形成项目推进的动力,在各区市间形成你争我赶、比学赶超的局面。
■工作落实
市级重点项目只是市发改委工作的一部分。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努力提高把握形势、驾驭经济、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市发改委的工作主旋律。
今年,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是首要任务。市发改委将邀请权威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为我市规划出谋划策,统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科学布局产业、人居、生态等区域,抓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信用体系、能源体系、农村经济等专项规划编制,年底前形成规划纲要(草案),同时紧密对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编制进度,争取我市重大事项纳入国家、省规划。
经济形势分析是发改部门的看家本领。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更需要市发改委保持对经济形势的敏感性,反应快、见事早,密切关注国内外发展趋势、经济走向、政策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深入分析我市经济运行特别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措施和对策建议,为各级各部门把握形势、研判走势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市发改委还将围绕产业转型、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业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深入基层、企业和园区开展调研,形成价值大、分量重、水平高的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用好一项政策 "撬动"一方发展
■探访实录
日前,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来到各区市,向企业推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之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子平台之一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负责人陈艳秋时常会接到这样的问询电话:"我们的产品需要出具检测报告,能帮我们协调一台设备使用吗?"
前不久,我市一家化工企业在研发某新产品时,急需元素分析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两种设备进行检测,当时企业资金紧张,临时购买显然不行,企业负责人就向陈艳秋寻求帮助。
通过网络平台查询,陈艳秋发现威海的两家企业分别拥有这两种设备,马上与他们取得联系。经过沟通,很快就为该公司进行了样品测试。以后,这家企业先后获取测试服务100余次,节省测试费及设备购置费1000余万元,新产品的销量也一路飘红。
"这个平台给我们一个支点,让我们的发展更便利、更从容。"如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入网仪器设备已达502台(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预约测试,只需经仪器方审核同意,就能够获得测试服务。
尽管如此,我市某些企业及设备迟迟未能纳入共享的"盘子"里。
共享,就是要达到我无你有、你有我用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价值快速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但重复购置、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和闲置浪费现象较严重,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凸显。
如何在减轻企业科研设备投入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成了包括陈艳秋在内众多市科技工作人员的心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在重点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科技立项原则及支持方式上的统筹,在扫除创新障碍、打通创新渠道、帮助建立技术创新链条上加强协同,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畅通无阻的全程服务。"市科技局副局长崔继泽表示。
政策调整绝非意味着利益的丧失,主动应对将会带来更大效益。今年,市科技局将在摸清全市大型仪器设备情况的基础上,按产业建立医疗器械、食品、机电等若干子联盟,形成全市统一的检验检测服务联盟,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服务平台。同时,建设仪器设备租赁平台,实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倍增工程,2015年入网仪器设备总量达1000台套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平台服务功能提升,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崔继泽表示。
■工作落实
"一旦失去了对政策的敏锐性,就会丧失许多发展机遇,甚至南辕北辙、违规撞车。"市科技局副局长崔继泽表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
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还建设了科技文献共享、技术交易服务等5个网络子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接通了万方、维普等大型文献数据库端口,威海的企业和个人都能享受到免费文献检索等服务;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成果库储备项目8000余项,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000多项;人才项目云平台搭建起供需双方的"虚拟面对面"洽谈对接平台;孵化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形成了全市孵化器建设和发展协同推进体系,实现创业者拎包入住,一站服务。
以政策为导向,坚持向政策要思路、向政策要方法、向政策要生产力,使国家政策的调整给全市工作带来更多实惠,发挥更大效益。去年一年,市科技局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52项,获得经费2.6亿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78项。
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威海样板"
■探访实录
3月7日上午9时,周六,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城市化办公室负责人宋敏的电话响个不听,她眼前的桌上堆积着材料。
"下周要到各区市调研特色村庄,城市化发展既要讲建设,也要做好对特色村庄的保护,要留得住乡愁,眼光放长远,免得以后遗憾。"宋敏说,自从去年申报国家城镇化试点以来,加班加点已经成了工作的"新常态"了。
去年,威海以全国地级市第一的成绩进入国家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名单,宋敏和同事在感到兴奋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身上胆子的沉重。
"这次试点是国家第一次开展涉及面如此之广、涵盖内容如此之多的试点,需要解决突破的东西很多,国家只是给了一个框架,没有其它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放大试点效应,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威海城市化战略向纵深发展,需要深入谋划。"宋敏一边翻阅资料一边说。
又是一次没有先例的探索,怎么推进?宋敏所在的城市化办公室同发改、财政、人社、民政、金融等部门对接,摸清国家在关键领域和行业的政策走向,针对制约我市城市化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符合威海实际的措施。
推进城镇化试点,根本目的还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同城不能实现同待遇,城市化就不算真正实现,因此首先要破题"人往哪里去"。
在宋敏看来,目前我市在养老、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和道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住房、养老、医疗等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到2017年底基本实现同城同待遇。
试点工作内容多、范围广,如果只是简单执行国家"规定动作",而不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自选动作",城镇化试点的红利难以凸显,城市化的质量也不会很高。结合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我市提出了自身的探索实践内容。
"根据威海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智慧城市等一些综合推进措施,这样有利于用好国家政策,给威海工作带来更多实惠。"宋敏说。
除了勤练内功外,当前新形势下,国家针对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接连不断,工作中要紧盯上级政策。就在前几天,我市刚刚把张村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的实施方案报到了省里。
"在去年国家还未下达正式通知时,我们提前把握了政策导向,谋划了应对措施,掌握了主动,把张村镇列入国家试点。"宋敏说,这样一来,张村镇可以连续3年每年获得中央财政2000万元转移支付补助,省里也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这对我市探索城乡一体化机制,培育小城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城镇化试点是机遇也是挑战,更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让威海城市化实践和探索上升为国家典型,把威海打造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区,全面实现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局长周永迪说。
■工作落实
目前,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和分工细则已经起草完成,打造新型城镇化的"威海样板"指日可待。
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并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制度、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县域城镇化模式、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以及综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八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目标,提出了任务要求,制定了实施路径,明确了进度安排。
为保证实施方案如期完成,将所有任务细分为60余项重点工作,对每一项又明确了时间进度和预期成果,保证试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成果已经完成,如《关于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很多工作正在开展,如修订居民户口迁移管理办法、编制城市化规划、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等。
"实施方案和分工细则出台后,60余项重点工作下的200余个小项工作将全面展开,试点成效将逐步显现。"宋敏说。
一门心思让机器人在威海"茁壮成长"
■探访实录
"上午去信诺威对接机器人论坛的准备情况,再商讨一下对制造业企业推动'机器换人’工作。"春节上班后,市经信委产业政策科科长于晓的脑袋里每天浮现最多的就是三个字:"机器人"。
提起威海信诺威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很多人或许连名字都没有听过。但作为威海为数不多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这已经具备相当分量了,由它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以移动机器人为主,主要有潜伏式、牵引式和背负移载式,能够完美替代企业物流运输。
直行、拐弯、遇到障碍自动停止前进……刚走进信诺威电子设备公司的车间,于晓就看到了几个不同型号正在行走的移动机器人。公司公司董事长位世波就站在机器人的旁边仔细观看。
下个月,市经信委将与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合作,在我市举办中国第四届机器人产业链平台建设高峰论坛。届时,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领导及国内外机器人专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都将参会,共同研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推介最新科研成果。而位世波的公司将作为协办单位之一,与我市100多家制造业企业进行对接,推动机器人项目合作。
位世波胸有成竹,在他看来,只要是规模企业,都适合应用移动机器人。
但现实与位世波的想法还是有些差距。我市现有工业企业2万多家,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和人力资源成本逐年上升的新形势,我市工业企业采用机器人暨智能装备进行改造提升、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相较于南方城市,在威海的机器人产业仍没有形成气候,企业经营者对机器人的认识程度也亟待提高。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岗位,被动应付地干和主动积极地干,因循守旧地干和开拓创新地干,效果大不一样。尤其是作为机器人这样一个新生事物,除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企业充分认识其在推动工业振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机器人技术与威海优势产业相结合,从而为产业强市与工业带动提供强大支撑,是威海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不光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于晓此行的另一目的就是帮助位世波走出去"游说"威海的制造业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步伐。
时下,在东莞、宁波等地区,"机器换人"已经先行一步,这也给了市经信委启示。为此,他们在省内创新开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鼓励我市制造业企业加快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制定了"机器换人"支持政策。
"近期,我们将对我市制造业企业在机器人智能装备的应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动态的项目数据库,更好地跟踪调度和服务。"于晓告诉位世波,同时,市经信委将组织包括信诺威、正棋机器人公司在内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智能装备专家、系统集成专家等相关人员,到企业对生产车间、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深入调研,一企一策提出机器人智能装备改造建议。
■工作落实
创新的氛围愈浓,工作愈有可能实现突破。目前,威海机器人产业处于孕育阶段,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为研发企业找销路,一方面为应用企业送技术,助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我市将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研发机器人企业和引进机器人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发企业积极性。其中,《鼓励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于有连续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所开发的机器人产品属于首台(套)的,给予全额资金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不包括省财政直管县)两级财政按照同比例承担。
今年,市经信委将实施50个"机器换人"项目,按照行业细分,确定3至5家企业为我市机器人应用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在生产的各环节进行生产制造模式的转变,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和威海本地产机器人设备在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电子等重点行业的应用,逐步实现我市企业生产制造装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全面提升其竞争力。
不仅如此,市经信委还将积极寻找"外援",同国内最大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沈阳新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威海建立机器人智能制造体验中心,以此为主体打造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三个板块,重点打造体验功能和培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