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威海而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意义,更是全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基于这种战略考虑,我市确定了新能源及配套、新材料及制品、新能源汽车、新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科技开发等主攻方向,吹响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号角。
锁定主攻方向 培育发展引擎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未来,是区域崛起的希望所在,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
近年来,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并就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领先的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以此为指引,我市立足自身特色,以超前的眼光盯住新兴产业,将新能源及配套、新材料及制品、新能源汽车、新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科技开发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攻方向,进行重点扶持和推进,着力打造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新能源及配套方面,按照高起点规划、多元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加快构建"以清洁火电及高效核电为主力、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以抽水蓄能电站为调节、以高等级网架为保障"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新材料及制品方面,以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基本形成了以医用高分子材料、铝镁合金材料、子午线轮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低辐射镀膜玻璃等为主要支撑,以新型化工材料、纳米纺织材料、耐磨材料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汽车整车及零配件产业优势,依托广泰空港、东生新能源等企业,加快突破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三大核心技术,具备了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新信息方面,充分发挥我市国家级计算机外设产品产业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作用,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以三星电子、新北洋、卡尔电气、双丰电子、渔翁科技等为龙头的信息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方面,形成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呈现出医药、器械两翼齐飞、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节能环保方面,形成节能产品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生产、节能服务等产业类型,节能主导产品为节能电机、节能泵等,资源综合利用主导产品为日用玻璃、新型建材产品等。
———海洋科技开发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主攻海洋生物、高端船舶制造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海水增养殖、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功能性产品研发生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瞄准产业高端 抢占发展先机
日前,万图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多功能阻燃无烟聚氨脂建筑节能保温新材料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这种保温新材料经有关部门检测,其阻燃性能达到B1级,高于国家标准,且具有力学性强、火烧不滴落等优点,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万图高分子研发中心副主任周昌林介绍,公司研发的WT98、WT99、WT108系列环保安全增塑剂还填补了国际相关领域空白。
万图高分子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系列无毒环保高分子材料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佼佼者。
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内生发展的驱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与万图高分子一样,依靠自主创新,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和企业加快涌现,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璀璨的明星。
新医药领域群星闪耀。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全部通过了GMP认证,威高集团"洁瑞"商标、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公司"伊可新"商标、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迪沙"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海洋科技开发亮点凸显。黄海造船研发的客货滚装船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多用途重吊整船建造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新能源领域强势突破。东生新能源是目前国际上首家采用有机无机复合膜技术生产电池的企业,其研发的多孔态三元聚合物锂电池在安全性、大倍率充放电性、低温放电性上远优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军品应用性能测试上名列前茅。
节能环保产品迅速成长。海王旋流器以生产矿山用分级分选旋流器、复式流化分选机、内陆河清淤旋流器等节能环保产品为主,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旋流器专业生产供应商。
大项目是培育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通过招大引强、抓大扶强,加快大项目建设力度,培植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当下,迪沙药业正在推进的高科技原料药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致力于打造胶东半岛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该项目重点规划建设西药制剂、原料药、中成药、保健食品四大生产基地,正筹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山东省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发平台,并积极争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由3名院士担任顾问,拥有5名博士、100多名硕士的研发团队。借助该项目,迪沙药业正向百亿企业全力冲刺。
目前,位于张村工业园的海鑫新材料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一项目全部采用世界最先进生产工艺设备,达产后,年可产30万吨高档印刷版基铝带材,年实现利税12亿元,成为新材料领域技术领先的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澳华新能源项目今年2月开工的一期工程已全面投产,投资8000万的二期工程同步建设,将新增2条太阳能生产线。到2013年,可形成年产分体太阳能系列产品3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
在南海新区,龙海重工、龙江重工等风电配套企业借势崛起,携手挺进,龙江重工提前"晋级",成为威海首家三板上市企业,更成为我市新能源领域的翘楚。
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项目,投资39亿的蓝岛科技计划建成10条现代化集成式建筑生产线,一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关联企业"抱团"发展,促使相关产业串珠成链,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战略之举。
新材料及制品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以国家"863"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医用高分子材料、铝镁合金材料、子午线轮胎、碳纤维复合材料和低辐射镀膜玻璃等为主要支撑,以新型化工材料、纳米纺织材料、耐磨材料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三角、威高、光威等一批骨干企业和三盾焊接、万丰镁业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
新信息产业也不甘示弱,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高速热敏打印头、高速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10余种产品居国际领先水平,以新北洋、三星电子为重点,发展以射频识别标签打印机、激光复合机、彩色激光打印机为主的计算机外围设备产品;以卡尔电气、渔翁科技等为骨干,重点发展以光电器件、网络加密设备为主的通信设备及网络安全产品;以双丰电子、北洋集团等为依托,发展以数字地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纤传感系统为主的传感器类产品。
生产能力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迈上台阶、产业集群优势显现……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托起了全市经济的新希望。
优化政府服务 助力企业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大跨越,离不开优良的外部环境。
以"产业强市"战略为指引,我市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为刘公岛历史文化景区、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搬迁等35个项目争取第一、二、三批省蓝区建设专项资金近2.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17950万元、贷款贴息6985万元。这些资金为我市蓝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支持,为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增添了活力。
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是我市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市场准入、财税、投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政策优惠或重点支持,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按最低标准收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
在项目核准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速度;新增土地指标优先供给新兴产业项目,保证项目快速落地建设;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实施新兴产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临时还贷、贴息补助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破解项目融资难题;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调度督导考核,加快项目推进进度。
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优先支持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在国家专项资金的争取和市级财政专项产业资金的安排上重点向这些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私募股权、融资租赁、债券、集合票据等渠道融通资金;引导鼓励各级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突出园区优势,推动产业集聚,是我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一举措。为此,我市充分发挥高区、经区、工业新区等开发区的承载功能,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以"园中园""区中园"的形式,领办特色专业园区,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中小协作配套企业为联盟的"众星捧月"式的产业集群。医疗器械园区、碳纤维产业化园区、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园区、重型数控机床工业园区、IT产业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能源设备制造园区等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势头正劲,力争到今年底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00亿元,园区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利润突破100亿元。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把手。目前,市级安排科技发展与产学研合作创新资金4400万元、节能环保专项资金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开发、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集群发展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我市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引进人才的有关政策,市级财政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7632万元,以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建为途径,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以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为抓手,培训一批具有开拓精神、超前眼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企业家。预计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万名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4000人以上,组织实施重点引智项目65个,新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10个。
按照规划,今年,我市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5%以上,实现产业产值1400亿元,增加值3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
大攻坚,大跃升。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航向,威海经济的航船正穿越笼罩全球经济的阴霾,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