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威海英才

从山沟里走出来的西洋参专家——记省乡村之星种参大户王文水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5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从山沟里走出来的西洋参专家

                ——记文登市张家产镇种参大户王文水

 

    在文登市,西洋参种植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经济中的一个"大产业"。全市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中,有2.2万亩是西洋参,年产鲜参3600吨,是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如此大的西洋参产业,却是从张家产镇口子李村王文水试种的"八粒种子"开始的。从"八粒种子"落地试种,到今天张家产镇有了西洋参协会和西洋参研究所,西洋参在该地区30多年的发展,折射出这位普通农民闯市场的艰辛与曲折。

             "八粒种子"长成致富产业

口子李村是个怎样的村庄?一踏进这里,就只见山包不见地,村内地势北高南低,背依大山,南望海拔255米的双顶山,活脱脱一个山沟村。这个只有60户、130人的小村庄全指望300亩耩地过活,人均年收入只有可怜巴巴的二十几块钱,根本不够吃喝。为养家户口,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村民们就开始在山上种植黄芪、沙参等各类药材。

1981年,王文水的岳父王继振从省药材公司弄回八粒种子,说是"西洋参"。原来,这西洋参是一种名贵药材,原产美国、加拿大,1981年的价格为人参的20倍,药补功能平和,在人体保健方面有独特功效,此前我国一直依靠从美国、加拿大进口,在国内还没有种植成功的先例。由于西洋参生长在北美原始森林,对种植环境有很多特殊要求,而文登地处北纬37度附近,年均气温11.5度,土壤以棕壤为主,且这口子里村的丘陵土质疏松不存水,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很适宜西洋参生长。作为村里的药材土专家,王继振非常希望能在本地广泛推广西洋参。

为此,村里专门召开支部会,决定让党员先带头干起来。但在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大多数村民感觉风险太大:一斤种子要几千元,种不出来咋办?种成功了,没有销路咋办?对这个带着"西洋"名字的参种,大家心里没底,更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土地去"冒险"。那时的王文水刚刚退伍回家,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正想靠着双手改变穷困现状。得知情况后,王文水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长这么大,第一次接触西洋参,连它能长成啥样都不知道,更别说靠它发家致富。可别说,这当过兵、见过世面的王文水就是不一样,他就喜欢摆弄这新鲜玩意儿。为及早掌握西洋参的种植管理技术,他跑遍了县城的大小书店,购买了《中药材种植技术解答》、《中药材的需求量》等大量中药材方面的书籍,并订阅了多种报刊。每逢村里组织有关中药材生产的培训班和讲座,他都积极参加,认真听了看了不说,还总能收集不少资料。

"唉,当年为了试种西洋参遭老罪了。"王文水的老伴摇着头说。西洋参生性喜阴,怕涝,种在这山坡上正好。可它对土壤内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要求却很高,常年喷洒农药的普通农田里各种元素含量已经失衡,根本不能生长。不得已,王文水就在另一个山头刨出深土层中未经农药化肥浸染、俗称"绿线土"的原始土壤,再一推车一推车地推到试验田。一年后,原本以为度过了这关,可谁知,由于没有经验,铺下的绿线土太薄,一部分种子都被农药烧死了。踏着一年的辛苦劳作,王文水只能没日没夜地重新刨土、压地。有时挖到半夜,看着山下漆黑的村庄,王文水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那时候,为尽快掌握中药材管理技术,他顶着炎炎烈日,忍着蚊虫叮咬,一天到晚窝在田里,一边观察参苗的生长习性、特点,一边做笔记、查阅资料,有时就住在田间的简易房里。在他眼里,西洋参就像他的孩子,哪棵出现了异常,他是又着急又上火。今天看到这株长高了几厘米,明天发现那株发了个新芽,他都能高兴半天。

正是这种对西洋参的特殊厚爱和不服输的劲头,王文水小面积试种西洋参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知道,要想大面积种养西洋参,必须要在农田里试验。在第一年试种失败后,为摸清西洋参对土壤的要求,他从不同地点取回了9种土样,在自家用花盆试种,经过对比,筛选出酸碱度、氮磷钾含量最适中的改良土样。为测算西洋参的耐寒程度,他天天靠在参田测地温,曾经连续一个多月没脱衣服睡过一个囫囵觉。经过3年的观察和试验,终于摸清了西洋参耐寒的临界温度,探索出了盖草保温的最佳厚度。1986年,西洋参种植取得了农田栽培的新突破,在全镇得以大面积推广。

经权威部门测定,文登西洋参总皂甙含量达8.8%,比进口品种高3.6个百分点,硒含量为0.08%,是美国西洋参硒含量的8倍,连国家医药总局都用它来制作出口标本。1989年,该技术通过了省医药局鉴定,荣获省医药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文水,一个山沟里的农民,没啥知识文化,却完全靠自己摸索出种植、育苗、移栽、施药、架棚等全套种植工序,不仅熟练掌握了常见中药材的种子、种苗选择标准、病虫害防治方法、收获技巧等,还对常见中药材的出售时机、市场行情及销售网络烂熟于心,成了全市有名的中药材种植能手。1992年,口子李村种出的12亩西洋参,收入高达110万元,创出了农业生产新奇迹,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之路。

                  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没分级的西洋参每公斤只能卖300块钱,修剪后的粗壮参段切片加工,这一棵小参就能卖到1000块!"王文水顺手拿起一棵粗粗的参段认真地说。

1994年,到外地考察的王文水发现,市场中的东北参不但有鲜参,而且还有干参,销售前景非常好。对比之下,王文水决定不再走只卖鲜参的老路子,而是将产业拓展到加工和销售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打破被外地客户垄断的局面。

烘焙干参不仅需要技巧,也需要各种特殊器具。作为商业机密,没人会告诉外人这些技术。王文水急了,没器具,自己就用钢筋和电焊网改造、焊接成筛盘,不但比东北参厂的老筛盘耐用、透气性好,而且能减少30%的破损率。没技术,自己就先用小刀试切参片,再试着用器械切割,并在自建的小型烘干室里一点一点试验温度。两年里,他不知在烘干室里和衣睡过多少夜晚,也不知被高温烫伤过多少次,他只知道自己发明的筛盘成了全国各大参厂争相模仿的样品,只知道他的工厂具备烘干、切片、磨粉、包装等一整套制作工艺。随后几年,老王的自创品牌"御龙旗"西洋参又有了含片、胶囊、干粉等一系列新产品,市场销量一路攀升。

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土壤里病原菌含量大、植物自毒物质日渐积累,土壤难以循环利用,至少有15年不能重茬栽种。几年下来,村里的地就不够用了。这可咋办?得知大连一家化工厂新研制出能给土壤"消毒"的新药,王文水马不停蹄地赶往大连。一方面,王文水在原有参地里使用新药杀毒,缩短重茬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他带领村民走出口子李村,到乳山、荣成等地包田种参。目前,他已经在各地发展西洋参园300余亩,并建起了占地5亩的规模化西洋参加工厂,年加工西洋参20多吨,远销国内外。

              "播种"在万亩沃野

沿村路向四处望去,一片片或青绿色或黑褐色的简易大棚随处可见,里面种的就是西洋参。别小瞧了这矮矮的植物,4年一个生长期下来,一亩参可收入四五万元。

村支书王文智说,王文水在技术方面从来都是毫无保留,他忘不了那些生活还不宽裕的乡亲们。试验成功后,王文水将自己积累的种参经验无条件对外推广,通过赊销参苗的方式鼓励大家种参,扩大西洋参种植面积。前些年,村民王文召因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拉扯3个孩子上学很是艰难,日子过得紧巴巴。王文水主动找上门,扶持了10公斤参苗,并手把手地传授种植技术。短短几年光景,王文召一家就摘掉穷帽子翻了身。多年来,王文水对村民的技术咨询是有求必应,在本镇、邻乡及周边市镇义务讲授药材种植技术,并为外地群众回信解答种植要领,先后培育参农20多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

前几年,随着鲜参和粗加工品销售价格的下滑,文登西洋参产业发展出现了困难。作为西洋参产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文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与协会其他参农通过广泛调查、多方考察,一起制定了指导价格,让参农吃上了"定心丸"。如今,全市西洋参种植面积已达两万多亩,种参户3000多户,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的有700多户。

操劳了一辈子,也带领大伙发了家致了富,这56岁的王文水是不是该歇歇了?不,他可不这么想:"土地是老百姓的根,不能辜负这片土地对我们的厚爱。"近年来,王文水每年都要自费到安徽、广州等地考察药材市场行情,希望从土里寻找新的商机。如今,他又将石斛和药用百合种子移栽在自家院里进行栽培试验。目前,药用百合的小面积种植已经取得了成功。下一步,王文水打算大面积推广药用百合,进一步提高西洋参产品附加值,引导参农们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