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工作动态

打造创新团队 助力企业发展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9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年来,三角集团紧紧围绕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坚持优化环境吸引人才,创新机制激励人才,搭建平台造就人才,逐步培养建立起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勇于献身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00多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0多人,高层次研发人员65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企业经济效益连续8年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总资产达61.8亿元,成为全国520家和山东省24户重点企业集团,在世界轮胎50强中列第12位。

    一、围绕企业创新发展,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优良的创业环境是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主要因素。多年来,三角集团始终致力于营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培育一支素质高、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营造尊重人才的优良氛围。企业要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创新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20世纪90年代,三角集团就认识到人才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引进、培养、壮大人才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坚持每年引进二三百名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壮大基础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坚持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家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看待人才的作用和重要性,并通过内部广播、文化长廊、报刊橱窗等多种形式,大力表彰和宣扬各类人才的工作业绩,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人才理念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与拥护,大家自觉把尊重人才渗透到具体工作的每个环节,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是塑造吸引人才的优秀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创造力的体现,是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共同的品格和作风的体现。三角集团始终坚持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积极运用企业文化指导公司创新发展,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个性鲜明、具有时代特征和三角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其"诚信、创新、勤奋"的企业精神以及"企业是人,企业经营人,经营他人,更要经营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得到了员工的广泛认同和追求,成为引导、激励员工的精神目标。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证明,三角集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也吸引了10多名外籍专业技术人才加盟和参加三角集团的创新研发工作。三角集团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为各类人才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原动力。
    三是创造留住人才的优越条件。生活环境是人才的立身之本,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使人才安心企业,乐于奉献。为留住和用好人才,三角集团坚持为各类人才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早在1993年,为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来企工作、安心创业,三角集团从人才最急需、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投入1000多万元的资金,优先解决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住房问题,为引进的每一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及全套生活设施。为解决人才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三角集团积极主动与社区沟通联系,每年拿出30多万元赞助社区学校建设,解决优秀技术人才子女就近入学、入托问题。同时,对各类人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及时出面,予以协调解决,给予关心照顾,全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不仅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安心工作,参加创新的积极性。
    二、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完善激励人才的工作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人才成长的动因,是人才创业的动力。三角集团在人才管理工作中,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主动创新、积极创新、勇于创新,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人才成长晋升机制。为了给各类人才的成长晋升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不同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三角集团探索实施了"H"型职务晋升双轨制的模式。按照科技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个人意愿,选择其中一个渠道作为自己的发展晋升方向:一是技术管理型,从一般基层技术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二是科研专家型,从一般的技术开发工作做起,逐步成长为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研发专家。两种成长渠道,不论资历,不讲文凭,只看业绩,由各类人才自己视自身实力选定,有效地引导科技研发人员逐步淡化"官本位"思想,明确了自身定位,选准了发展方面,在自觉投入科研创新中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目前公司绝大部分中坚骨干力量,都是分别沿着这两个渠道逐渐成长起来的。
    二是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系统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是促进人才持续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关键。三角集团十分重视人才继续教育,一方面根据企业创新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思路,研究制定了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和短期计划,另一方面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脱产培训与业余自学相结合、互动讨论与专题研修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加强了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每年,公司都选派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到高等院校、国内外优秀企业参加学习培训,并与哈工大、清华、山大等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长期合作关系。几年来,共举办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班组长、营销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班上百次。目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已全部参加人民大学EMBA研修班,并选派40名副部长以上高层次优秀人员参加山东大学的MBA研修班,选派100多名科技人才出国培训。健全完善的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奠定了各类人才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为企业创新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三是完善人才薪酬待遇机制。分配机制是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因素。为此,三角集团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调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创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由效益决定的年薪制;对中高级技术人才,推行以目标责任管理为基础的"年薪+津贴"制;对技术研究开发人才逐步取消岗位工资,代之以技术课题攻关奖;对一般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一岗多薪"的分配方式,岗位不同、标准不同,业绩不同、薪酬不同;对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实行技术职务等级制,对表现优秀的可以低职高聘,并每月发放职务津贴。另外,他们还设立了"创新工作特别奖",对在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和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多种分配方式的综合运用,合理拉开了各类人才收入差距,并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重能力、重实绩和贡献大、待遇高的动态激励机制,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三、围绕企业创新发展,搭建造就人才的实践平台
    实践是造就人才的最主要途径。三角集团坚持优化科研环境、提供竞争岗位、自主创新开发,全力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的"双促进双发展"。
    一是搭建完备的研发平台。为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三角集团坚持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以上的资金作为研发经费,不断加大对创新研究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工作条件。1991年以来,企业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研发等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促进了科研装备、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0年,三角集团建立了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并以其为核心,重新整合公司内部的科技资源。在此基础上,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全国同行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有5名博士后出站。另外,三角集团一直与清华、山大、北京橡胶设计院、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保持着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的三角集团,拥有国内同行业最舒适的工作条件、最先进的开发工具、最齐全的配套设施,主要技术装备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90%以上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真正发挥了技术研发核心效应。
    二是搭建供公平的竞争平台。用好一人,激励一片。三角集团打破论资排辈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坚持不唯身份凭能力,不唯年龄凭业绩,不唯学历凭水平,不唯全才凭专长,大胆起用青年创新人才。对重要岗位科学研究、明确岗位责任、细化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了重要岗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办法,凡是出现岗位缺员,均采用公开招聘和公开考评等方式择优录用上岗人员。公平的竞争平台,给更多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创造了发挥才能的机会。目前,公司6个重要技术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通过竞争上岗的。通过这种方式,先后有33名专业技术人才转岗找到更合适的岗位,79名学有专长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走上了重要技术岗位,有73名技术人才通过竞争,担任了项目工程师以上等技术职务。
    三是搭建先进的项目平台。坚持以重点科研课题、重大技改项目为平台,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骨干作用,形成了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巨型工程子午胎项目,技术和市场一直被国际几家大公司垄断,开发难度高、风险大。三角集团以超前的胆识将这个项目列为公司重点科研课题,组建了由近2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科研创新团队,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无数次对比、测试,整整用了近5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创建了产品设计体系和配方体系,产品综合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同时,研发出了系列化大型成套生产设备,用国外1/3的成本建成了年产20万条巨型工程子午胎的生产规模,实现了低成本产业化生产。今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轮胎行业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三角集团也为威海首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