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主要生产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输血耗材、大输液、齿科器材、医用针等十大系列医疗器械产品和药品。十七年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持续不断地开发人力资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灵活多样、成效显著的用人机制,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生产经营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产业化基地医用高分子材料工业园。
一、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引进人才
人才的选拔与引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为保证人才引进的成功率和吸纳高素质人才,我们多管齐下引进人才。
1、搞好"三个注重",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注重企业形象的宣传,注重人事政策的完善,注重工作环境的改进。我们与国内二十多所著名高校建立合作联系,在毕业生就业之际,及时将公司的企业形象宣传广告和招聘简章等提前寄送到各个高校,使学校和学生及时了解公司概况和人才需求状况。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吸纳人才。另外公司驻全国各地办事处深入高校中宣传公司经营管理状况、人才使用政策、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使一些优秀人才慕名而来,从而扩大了我们的选择余地和范围。目前,威高集团有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的一大批人才,如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有效地改善了人才结构。对引进来的人才,我们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不断完善招聘录用标准、薪资绩效办法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住房、保险和其它各项福利待遇等标准,从政策和制度上关心人才,为人才安心企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瞄准"两个重点",多种渠道引进人才。重点引进优秀大专院校毕业生,重点招聘中高层管理人员。近年来,先后从全国近二十多所高校中引进2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很多人是党员和学生干部,专业涉及高分子材料、药学、临床医学、营销、管理、财会等十几个学科。经过几年的锻炼,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经营、管理中的骨干力量。为适应全国销售的需要,我们还通过各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了一批业务精、能力强、关系广、路子宽、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人员,充实到销售队伍中,提高了销售网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高薪从全国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了十几名从事产销研的优秀骨干,委以重任,使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抓住"一个关键",搞好人才引进项目的对接。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团公司一方面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实施技术联盟战略,整合和共享科技资源,与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吸纳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威高集团创建了"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成为企业新的研发中心。现已有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科院成都化工研究所两名博士到站工作,在开展高分子材料研究上卓有成效。而且,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中科院大连物化所、长春应化所、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青岛科技大学等建立了5个威高技术研发中心或中试基地。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解放军301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飞机制造研究所等8个院所的合作和交流。 "产、学、研"合作拓展了科技平台,弥补了公司高科技人才的不足。中科院院士王佛松、陈洪渊、张玉奎,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杨胜利、刘志红为威高的高科技产品开发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在威高开发血液净化系列制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开发了填补国内空白的一次性使用空心纤维血浆分离器等产品;中科院院士张玉奎,领导科技人员从事系列检测试纸的研发,在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金标诊断试纸条、乙肝表面抗原金标诊断试纸条等产品的开发中获得巨大成功。近年来,共同开发了人造血浆、人工肝、静脉留置针、血液净化、改性聚烯烃弹性体等五大系列20多个项目,其中"改性聚烯烃弹性体的工业化制备及其在工业材料上的应用"项目被列为我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在鉴定会上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高度评价;Cs-3000血液分离器、避光输液器、自毁式安全注射器等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公司先后承担了12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其中2个国家纳米攻关专项和1个"863"计划项目,3个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先后有22个新产品获得了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6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空白。
二、完善激励机制,合理使用人才
合理使用人才,增强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威高集团对引进的人才,实行双向选择,一方面,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深入到新录用人员中间,介绍公司情况,用人岗位情况,了解其专业、特长、爱好、个性情况,然后再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岗位分配。每年有90%以上的毕业生对分配的岗位感到满意。公司建立了相关的考评和竞岗制度,开展在职培训和绩效考评,在定岗、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对中层干部和普通管理人员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变"相马制"为"赛马制",使一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职工认可、能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真正建立起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用人机制。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潜能,发挥人才的使用价值,集团探索建立了一套"实际、实用、实效"的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机制,大力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物质的需求包括工资、奖金、福利、住房;非物质的高层次的需求是事业心、荣誉感、企业文化氛围等。为此出台了《山东威高集团激励机制管理办法》、《山东威高集团薪酬管理办法》、《山东威高集团新产品开发的奖励办法》,并与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建立了《山东威高集团绩效考评体系》,对行政管理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考评,对考评结果进行量化打分,然后依据不同的得分,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工资、奖金、住房、职务、福利、培训和内部股份分配上进行具体体现。公司向科技人员倾斜,为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公司提供高福利待遇规定:凡是来威高的科技人员人人有房住、有专用交通工具、有齐全的办公设施、有足够的科研场所;对其子女上学入托、配偶工作安排等尽全力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来,先后有40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公司工作,公司为他们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提供住房120多套,配备车辆30多台,提供科研办公场所6000多平方米。公司贯彻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大胆使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他们在30%的技术、管理岗位上担任重要角色。
这些手段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广大职工舒心愉快地工作,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成就感、事业心、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人才队伍更加稳定。企业与员工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愈来愈短。员工如果不坚持学习,不参加培训,势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势必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我们一直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培训费,创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培训上,立足于本职岗位、立足于继续教育、立足于长远发展,保证培训计划、培训人员和培训效果,积极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法,采取脱产培训、外聘讲师授课、内部培训、自学和出国培训等各种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全员的综合素质。比如,我们聘请了哈工大、律师事务所、咨询管理机构等各类高职级人员担任公司的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和培训顾问,提升了培训档次和培训效果。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参加高学历深造学习,2002年,威高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在威海举办MBA研修班,公司出资68万元,选派了47名优秀中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同时对业绩突出的管理者安排出国深造和学习,到国外参观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通过一系列培训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更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适应了需要,发展了自我,创造了效益。
四、建立竞争淘汰机制,保持人才合理流动
保持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机制的重要特征,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保持人才的活力,近几年我们通过竞争上岗、激励机制每年淘汰一批平庸者或不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先后与20多名大中专生解除合同,腾出岗位把更为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同时,通过实行绩效考评,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的考评系统,把个人的行为业绩同企业的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量化指标客观地反映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和能力素质的高低。对参与绩效考评的员工实行年度5%的末位淘汰制,对年度绩效考评不合格者或末位者进行淘汰,保证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使公司的人员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目前威高拥有各类人才56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124人,高级职称38人。正是建立了以上用人机制,才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公司创业,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威高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做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胡锦涛、吴邦国、罗干、吴仪、王乐泉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近年来到威高集团视察时,对威高重用人才、善待人才,将人才与科技紧密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威高集团时提出殷切期望:要加大科研投入,深刻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瞄准国际前沿,锲而不舍地追赶,争创国际一流;要努力工作,为民造福;人人努力创造和谐社会,一心一意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