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威海组工在线!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威海英才

抓人才第一资源 促进文登加工制造业跨跃式发展--中共文登市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06年12月19日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去年,省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市抓住建设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的历史机遇,从自身产业和区位优势出发,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汽车及配件、机械制造、轻纺渔具、电子通信、食品医药等五大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我们从实施这一规划的需要出发,坚持人才工作先行,狠抓人才第一资源,聚四海之才、借八方之力,促进五大加工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8万人,成为文登加工制造业的主力军。
    一、牢固树立人才立业的观念,做到产业与人才两个规划并重齐抓
    文登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制定五大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三年规划时,首先把人才工作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纳入了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做到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制定了人才工作的三年规划,明确了人才工作的目标和思路。根据总的规划,市委、市政府统一制定了人才引进、培训、使用和管理计划,把任务目标具体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与评先树优直接挂起钩来,提高了各级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抓人才的自觉性。从2003年起,全面启动了"123"世纪人才工程,即用3年的时间,对10万名加工制造业职工岗位再培训、对2000名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再深造,并引进300 名高级加工制造专业人才,以满足五大加工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其次,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确保人才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市里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组织、人事、财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五大加工制造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名专家或优秀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感情交流,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充实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力量,加强了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各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和专业人才服务工作站,在132 家企业设立了专职或兼职联络员,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产业人才组织网络,为五大加工制造业的人才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领导保证。
    二、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不断为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匮乏是制约县域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坚持从三方面入手来突破这一瓶颈,加大了对专业人才、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
    一是从政策上突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为了形成吸引人才的竞争优势和盆地效应,我们在政策上大胆突破,制定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文登市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意见》等优惠政策,对引进的高级人才,按层次给予1─5万元的安家补助费,并实行"双薪制",即由市财政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同等人员的标准,支付工资和各类保险金等;在企业的收入和福利,由本人与用人单位协商,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也可以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还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和贡献大小,给予补贴和奖金。对携带技术、项目、专利在本市投产或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的,按当年新增税后利润的10%提取,连续提取3年。针对目前韩国加工制造业正在加速向胶东半岛转移的新形势,我们抓住机遇、承接转移,及时出台了招聘引进精通外语的工程技术和翻译人员的政策,对新引进的工程技术和翻译人才,除享受机关事业单位正常工资福利外,还可享受住房、安家补助、浮动工资、翻译补贴、通讯补贴以及适当提取招商引资奖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已吸引了120多名高级人才和急需的专业人才来文登施展才华、创业发展。
    二是从用人主体上突破,鼓励和引导企业千方百计吸引人才。企事业单位是用人的主体。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企业的人才环境建设,引导企业系统从自身实际出发,在生活、收入、培养、使用等各个方面,制定鼓励政策,引进急需人才。山东曲轴总厂投巨资建成了国家级研究中心,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来了4名博士和一批硕士研究生进站搞科研,帮助企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攻关,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曲轴制造基地,成为全国520家大企业之一。
    三是从产学研联合上突破,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宽的领域引进智力。县域单位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与大城市比始终处于劣势。我市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转变人才引进的思路和方式,瞄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城市和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其开展合作,为加工制造业发展引进智力、技术和人才。我们与山东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后,先后有20多家制造企业与该大学的机械、模具、电机电子等相关院系(院所)开展对口技术合作、技术攻关,一批博导、教授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兼职工程师。目前,全市所有骨干企业都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有230多名国内外的专家、教授为我市的企业作技术后盾,有2家企业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文隆电池有限公司原是一家镇办企业,在国内外10所高等院校设立科研工作站,长期聘请澳大利亚专家为其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多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贮氢合金及氢镍电池"项目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引智项目"和"山东省十大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项目",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三、积极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才潜能
    我们遵循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从五大加工制造业对人才需求出发,建立了三个机制,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一是建立了能级结构的培养机制。对研究开发型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市组织人事部门都要根据企业研发的需要和总的培养计划,组织他们带着课题到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研修,或者派到国外考察和培训。到目前,全市有300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在外学习,其中派往欧美、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研修的专业人员180多人。对技术管理型的专业人才,市里每年都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授来文登集中授课讲学。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名教授、专家、学者前来讲授国际经济形势、WTO知识等,近万人次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了学习。市组织、人事部门还分批分期地组织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更新教育。对实践操作型的技术人才,利用市内的威海外国语学院、高级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面向五大加工制造业的需要,开展技工脱产培训、在岗培训。仅去年一年培训实用型人才就达1万多人次。
    二是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高层次人才使用情况的调控,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动态跟踪、年度考核,对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及时调整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另一方面,重视引导企业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只要有能力、干得好,不论身份、不论学历、不论年龄,就大胆启用、委以重任。艺达集团新任总经理于正子,是一位年仅24岁的女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为企业出口创汇2500多万美金,得到了企业职工和领导的普遍认可,很快就被聘请为集团公司的总经理。
    三是建立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保证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市委、市政府把每年的6月定为"人才工作宣传月",大张旗鼓地宣传人才的价值、知识的作用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每年都要开展推荐评选科技拔尖人才活动,召开拔尖人才命名表彰大会、科技人才重奖会议和人才代表座谈会,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到目前,全市有14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20多人被评为市级以上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04年全市兑现科技贡献奖总额达600多万元。我市还把解决人才住房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先后为85名高科技人才解决了住房问题,平均居住面积达100多平方米。企业也千方百计地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艺达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大型职工公寓和职工餐厅、娱乐室等配套设施,其中本专科生加入集团后,可入住两人标准间的职工公寓,两年内有突出贡献的,可入住套间,配备轿车,激励职工踊跃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
    四、充分利用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人才市场化流动和科学化配置
我市从建设五大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出发,坚持政府搭台、企业用人的方针,努力打造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促进和实现人才交流的市场化、科学化。
    一是高标准建设人才市场。把地处市中心繁华位置、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一座商场改建成人才交流市场,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配备了电子条屏显示系统、双基色彩色大屏、电子触摸屏等先进设备,建起了省内一流的人才市场,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个市场平台,每月定期举办4次人才供需见面会。根据加工制造企业的需求,不定期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到目前,已累计举办人才交流会128次,签订就业协议26000多份。为完善人才交流的市场化机制,促进人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提供人才服务,满足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人才需要和求职者的柔性流动,积极开展人事代理和人才素质测评工作。目前累计代理人数达到5000多人。先后对300多名优秀人才进行了综合素质测评,已向企业推荐了98名机械制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企业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是开通网上人才市场。建立了全省县级市第一个网上人才市场,并实现与省人才市场的联网,随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和人事政策,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用人单位和广大求职人员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服务。目前,已建立了储备3万多人的人才资源信息库和5000多条的人才供求信息库。2004年有800多人通过网站发布了求职信息,其中600多人达成了就业协议。同时,人才网与全国100多家重点院校毕业生信息实现无缝拼接后,又成功与国家人才网实现了首页链接、供求信息资源共享,拓宽了人才供需信息的发布渠道。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招聘基地。为了拓宽人才信息渠道和充实人才资源,先后建立了西安、大连、济南、青岛等8个人才招聘基地,与30多所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关系,源源不断地为文登发展提供人才。与山东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山东大学文登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为文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2003年又在烟台大学建立了"大学生青春创业基地",在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中试基地,为培养引进人才、促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近几年,我市围绕建设五大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强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人才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实现我市五大加工制造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